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时间:2019-10-11 10:29 来源:研导师 文加考研

      安徽医科大学《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中医综合》考试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四门课程。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1)中医基础理论:90分
(2)中药学:60分
(3)中医内科学:90分
(4)针灸学:60分
2.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病案分析、论述题等,试卷可能涉及其中若干个题型。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概念、分类及其共同的生理特点。
了解藏象学说的特点及形成因素。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
第二节  五脏
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与五体、五华、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病理功能。
    第三节   六腑
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熟悉胃的生理特性;六腑各自的病理功能。
了解七冲门的部位,胃气的概念,六腑、辨证三焦的分类。
第四节   奇恒之腑
掌握奇恒之腑中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熟悉女子胞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了解五脏与脑的关系。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掌握脏与脏相互之间的生理关系。
熟悉脏与腑的生理关系。
了解脏与脏、脏与腑相互之间的病理联系。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功能。
了解精的分类、代谢。
第二节  
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分类。
第三节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 血的代谢(生成、运行)。
第四节  津液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熟悉津液的代谢。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掌握气血之间的关系。
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掌握经络的概念。
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掌握十二经络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
熟悉体质的构成。
了解体质的标志、特点;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影响体质的因素。
了解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掌握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概述
掌握病因的概念。
熟悉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了解病因学说的概念、形成。
第一节     
掌握六淫的概念、致病共同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
熟悉六淫的病证特点。
第二节     
掌握疠气的概念和共同特点。
了解疠气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了解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熟悉饮食失宜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熟悉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第六节  病理产物
掌握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了解结石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其他病因的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第七章      
第一节  发病原理
掌握发病的概念。发病的基本原理。
熟悉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了解发病学说的概念。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了解发病的类型。
 
第八章     
第一节  基本病机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正气、邪气、虚实的概念。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概念。气虚、气机失调、血虚的概念。
熟悉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特点。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
了解病机的层次结构。邪正盛衰与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精虚、精瘀、血热、血寒、精气关系、精血关系失调的病机特点。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
熟悉预防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的概念。正治反治的内容。
熟悉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则的临床运用。
了解治则与治法的区别,治则与治法的层次结构。调理精气血津液治则。
 
 
第二部分  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掌握在中药学各发展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部分本草学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
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概况。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及贮藏
掌握地道药材的含义,熟悉不同部位药材的采集时间,中药贮藏与疗效的关系;
熟悉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采集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贮藏养护中药的主要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掌握中药炮制的含义;
掌握炮制的目的;
了解常用主要炮制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熟悉中药作用的含义、基本原理;
了解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及相互关系,中药功效的分类。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及内容,四气的含义、具体表述及阴阳属性,五味的含义及阴阳属性,升降浮沉的含义,归经的含义及依据;
熟悉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熟悉升降浮沉的影响因素;
熟悉四气所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五味分别表示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味配合的意义、原则及规律,升降浮沉确定依据及所表示的作用,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为何必须与气味、升降浮沉合参,有毒无毒的确定依据及影响因素,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及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及中药中毒的解救原则。
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
掌握配伍的含义及内容;掌握七情的含义,中药配伍的临床意义。
第七章  用药禁忌
掌握用药禁忌的含义及内容,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病证禁忌的含义;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的内容。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掌握剂量的含义,熟悉常用的给药途径及其对疗效的影响,常用剂型;了解公、市制剂量的计算单位及换算;
掌握剂量变化的依据,剂量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的煎煮方法及特殊要求,服药方法。
第九章  解表药
掌握解表药的概念、功能、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生姜、苍耳子、辛夷、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等1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香薷、藁本、蝉蜕、蔓荆子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苏梗、生姜汁、生姜皮、浮萍、淡豆豉、木贼等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章  清热药
掌握清热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芦根、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射干、蚤休、白头翁、鱼腥草、贯众、生地黄、玄参、赤芍药、牡丹皮、青蒿、地骨皮等25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熟悉天花粉、竹叶、决明子、苦参、龙胆草、白鲜皮、青黛、穿心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鸦胆子、大血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秦皮、椿皮、白蔹、漏芦、紫草、水牛角;白薇、胡黄连等22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了解淡竹叶、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忍冬藤、紫花地丁、野菊花、拳参、半边莲、半枝莲、北豆根、马勃、熊胆、银柴胡、山慈姑、木蝴蝶等16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一章  泻下药
掌握泻下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大黄、芒硝、甘遂、大戟、巴豆等5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番泻叶、红大戟、牵牛子3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了解芦荟、玄明粉、火麻仁、郁李仁、芫花、商陆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大戟的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十二章  祛风湿药
掌握祛风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独活、威灵仙、秦艽、木瓜、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白花蛇、马钱子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豨莶草、络石藤、徐长卿、海风藤、丝瓜络、雷公藤、狗脊等 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乌头、草乌、臭梧桐、桑枝、蚕沙、海桐皮、寻骨风、千年健、松节、乌梢蛇等10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木防己与汉防己的来源及性能特点,五加皮与刺五加、香加皮的来源。
第十三章  芳香化湿药
掌握芳香化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砂仁等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豆蔻、佩兰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主治。
第十四章  利水渗湿药
掌握利水渗湿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茯苓、泽泻、薏苡仁、香加皮、车前子、滑石、木通、石韦、金钱草、虎杖、茵陈蒿等11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猪苓、海金沙、萆薢、萹蓄、瞿麦、垂盆草等6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茯苓皮、茯神、冬瓜皮、通草、地肤子、灯心草、冬葵子、关木通、车前草等10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木通与通草古今名实混淆及金钱草的品种。
第十五章  温里药
掌握温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八角茴香、荜澄茄、胡椒的功效、主治。
第十六章  理气药
掌握理气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橘皮、枳实、枳壳、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等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青皮、化橘红、佛手、乌药、甘松等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橘红、香橼、荔枝核、青木香、九香虫、大腹皮、柿蒂等7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十七章  消食药
掌握消食药的概述、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麦芽、神曲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谷芽的功效、主治。
第十八章  驱虫药
掌握驱虫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雷丸、鹤草芽、南瓜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榧子的功效、主治。
第十九章  止血药
掌握止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小蓟、地榆、白茅根、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仙鹤草、白及、艾叶等10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蓟、槐花、苎麻根、五灵脂、棕榈炭、血余炭、灶心土等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槐角、景天三七、降香、花蕊石、藕节、炮姜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章  活血化瘀药
掌握活血化瘀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刘寄奴、益母草、红花、乳香、牛膝、土鳖虫、儿茶、血竭等13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姜黄、泽兰、三棱、没药、桃仁、鸡血藤、骨碎补、穿山甲、水蛭、斑蝥等10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西红花、川牛膝、虻虫、月季花、苏木、自然铜、王不留行等7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刘寄奴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半夏、天南星、旋覆花、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海蛤壳、礞石、桔梗、杏仁、苏子、百部、葶苈子等14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白附子、白芥子、竹沥、海藻、黄药子、胖大海、白果、桑白皮、款冬花、紫菀、枇杷叶等11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皂荚、皂角刺、关白附、胆南星、白前、前胡、浮海石、瓦楞子、昆布、洋金花、银杏叶、罗汉果、马兜铃等13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二种白附子的药材品种,贝母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二章  安神药
掌握安神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掌握朱砂、磁石、酸枣仁、远志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龙骨、琥珀、柏子仁、合欢皮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珍珠、夜交藤、灵芝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三章  平肝息风药
掌握平肝息风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
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全蝎、地龙等9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珍珠母、刺蒺藜、蜈蚣、白僵蚕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罗布麻;紫贝齿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四章  开窍药
掌握开窍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及分类;
掌握麝香、冰片、石菖蒲、蟾酥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苏合香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安息香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五章  补虚药
掌握补虚药的概念,补气、补阳、补血、补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人参、党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刺五加、甘草、鹿茸、蛤蚧、肉苁蓉、淫羊藿、杜仲、续断、补骨脂、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枸杞子、龟甲、鳖甲等2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枣、蜂蜜、鹿角胶、紫河车、冬虫夏草、巴戟天、益智仁、沙苑子、龙眼肉、百合、天冬、玉竹、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15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太子参、扁豆、饴糖、仙茅、葫芦巴、胡桃肉、锁阳、韭子、鹿角、鹿角霜、阳起石、桑椹、黑脂麻等14味药的功效、主治;
了解南北沙参及古今太子参的药材品种及各自的性能特点。
第二十六章  收涩药
掌握收涩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五味子、山萸肉、乌梅、莲子、肉豆蔻、赤石脂、覆盆子、乌贼骨等8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五倍子、浮小麦、诃子、禹余粮、罂粟壳、芡实、桑螵蛸等7味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麻黄根、糯稻根须、石榴皮、金樱子、刺猬皮、荷叶等6味药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七章  涌吐药
掌握涌吐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常山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瓜蒂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胆矾、藜芦的功效、主治。
第二十八章  杀虫止痒药
掌握杀虫止痒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硫黄、雄黄、明矾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熟悉炉甘石、硼砂、蛇床子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大蒜、土槿皮、露蜂房、樟脑功效、主治;
熟悉硫磺、雄黄、硼砂、明矾的炮制意义。
第二十九章  拔毒生肌药
掌握拔毒生肌药的概念、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升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熟悉铅丹的性味、功效、主治、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
了解砒石、轻粉的功效、主治;熟悉升药、铅丹、砒石、轻粉的炮制意义。
 
 
第三部分  中医内科学
()总论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金匮要略》进行复习。
()各论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和临证备要。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关格、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自汗盗汗、虚劳、厥证、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颤证、阳痿、肥胖、癌病。
3.下列病症的概念、病因危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鉴别比较。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3)相同病机,导致不同血证。
(14)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5)胸痹与真心痛。
(16)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7)惊悸与怔忡。
(18)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19)癫、狂、痫证。
(20)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1)中风之中经络与中脏腑。
(22)刚痉与柔痉。
(23)暑厥、气厥、蛔厥。
(24)头痛与眩晕。
(25)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6)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和血府逐瘀汤。
(27)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28)呃逆与干呕、嗳气。
(29)泄泻与痢疾。
(30)腹痛与肠痈。
(31)胃痛与真心痛。
(32)急黄、阳黄、阴黄。
(33)虚证黄疸与萎黄病。
(34)积证与聚证。
(35)鼓胀与水肿。
4.下列病证的转化联系
(1)感冒与咳嗽。
(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3)肺痈、肺痨、咳嗽、喘证、哮证与肺痿。
(4)哮证与喘证。
(5)咳嗽与喘证。
(6)咳嗽、喘证、痰饮与肺胀。
(7)肺胀与心悸、水肿。
(8)胸痹与心悸。
(9)心悸与不寐。
(10)泄泻与痢疾。
(11)呕吐与反胃。
(12)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在病理上的联系与转化关系。
(13)鼓胀常见合并症的诊治。
(14)淋证与癃闭。
(15)淋证、癃闭与水肿。
(16)消渴与中风、胸痹。
(17)消渴的常见合并症。
(18)头痛与眩晕。
(19)头痛、眩晕与中风。
(20)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
(21)肺痨与虚劳。
(22)痹证与痿证。
(23)下列病证的调护特点:胸痹、郁证、水肿、中风、癃闭、消渴、虚劳、痹证、胃痛、泄泻、痢疾及呕吐等。
5.下列医家医著关于中医内科诊疗的学术思想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机。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3)《景岳全书》论血证病机。
(4)《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6)《金匮要略》论胸痹。
(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机。
(9)《医宗必读》论治泄九法。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11) 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12)《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13)《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14)《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机。
(15)《外科正宗》论瘿病。
(16)《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17)《内经》论痹证。
(18)《内经》论痿证。
 
 
第四部分  针灸学
绪言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掌握历代与针灸相关的代表著作。
3、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1、 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2、 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4、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5、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7、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8、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9、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腧穴总论
1、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掌握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3、熟悉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4、熟悉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以下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4.掌握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中篇  刺灸法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1、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
2、熟悉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3、了解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第五章    刺灸法各论
1、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针刺前的准备、进针法、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掌握捻转、提插、徐疾等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熟悉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
2、掌握得气的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行针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3、掌握晕针、滞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预防和处理。
4、掌握灸法的种类、作用和注意事项。
5、掌握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
6、掌握拔罐法的作用、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7、熟悉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用范围。
8、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9、了解耳穴的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
10、了解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下篇  针灸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1、掌握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治宜(因人治宜、因时治宜、因地治宜)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2、熟悉针灸治疗作用、临床诊治特点和刺灸方法的选择。
3、掌握处方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的概念及应用举例。掌握常用配穴方法: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的概念及临床应用。
4、掌握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背俞穴、原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组成、分布特点及临床应用。
5、熟悉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6、了解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
7、了解针灸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七章  治疗各论
1、熟悉以下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
(1)内科病证
头痛、面痛、腰痛、痹证、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中风、眩晕、痫病、消渴、胁痛、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癃闭等病证的辨证分型、针灸治则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熟悉头痛、面痛、腰痛、痹证、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的经络辨证。
(2)妇科、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症、缺乳、带下病、遗尿的针灸治则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3)皮肤科、外科、骨伤科病症
瘾疹、湿疹、蛇串疮、神经性皮炎、痄腮、乳痈和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痛的针灸治则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熟悉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的经络辨证。
(4)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的针灸治则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5)急症
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肾绞痛的针灸治则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2、了解其他一般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
 
 

以上是文加考研(考研一对一辅导品牌)为大家提供的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考研中医综合考试大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考研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努力加油,大家备考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咨询。


上一篇:安徽医科大学2020年考研西医综合考试大纲